2015年10月25日,易有德家中最值钱的家当就是这6000元买的农用三轮车,干农活、卖种苗都少不了它。记者胡九思 摄
我叫易有德,今年31岁,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村民。
我是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村民易有德,我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依靠苗木种植产业,如今不仅脱贫出列,日子还越过越好,走上了致富路。我家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一路上总有支持与关心,让我们坚守产业,对奔小康充满信心。
回村“捡”起苗木产业
村委会“牵线”种苗送到家门口
2010年,我和妻子杨海燕结婚,当时扯了4万元的债。之后很快有了大女儿。当时,我在外地打零工,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块钱。养家、还债,一年忙到头,全部收入刨去生活开销,没有节余。就这样,我家陷入贫困境地。
摆脱困境得靠双手,结束在外打工,我带着妻子女儿回到村里,在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的引导、帮助下,我把曾经的家族产业“捡”了起来——种苗木。
2015年10月17日,易有德与妻子孩子在自家的苗圃大棚内。他们相信:他们脚下的土地加上勤劳的双手,能让他们摆脱贫困。记者胡九思 摄
苗木种植是我们高峰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这里,我感受到村里对我家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创业关怀。
记得2011年秋天的一天,高峰村党支部书记余良忠和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来到我家,与我交心谈心时,给我支招:“你父亲以前是村里的苗木种植能手,他虽然现在不在村里了,你可以接着干呀!”我说出疑惑:“搞苗木种植没太大信心,资金不足,还担心种出的苗子没人收呀。”余书记听了我的心里话,马上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告诉我,武汉法雅园林集团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始就在我们村建了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可提供种苗,负责回收,还提供技术指导。“你就放心干吧,我们当支持你的后盾!”听了余书记的话,我顿时全身热乎乎的。
没过几天,一车树苗真的运到了我家门口,随车而来的还有法雅园林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位园艺师。他告诉我,这些苗子免费供我试种,还把我带到田间,手把手教我如何扦插小苗和后期护理。之后,他还邀请我到他们公司的苗圃参观,手把手教授养护技术。就这样,我成了法雅园林的签约农户。那段时间,我专心学习、勤劳耕种,终于换得了收成,尝到了产业脱贫的甜头,一来二去,心里慢慢有了底。
我决定一定要把种苗木的家庭产业做大。
渐渐地我家苗木种植上了规模。我提高种植量,从20万株提升到40万株,我家苗木种植净收入有4万多元,成了附近9个村的小型树苗销售状元。
2016年,我家从高峰村贫困户名单里出列。
脱贫只是新起点,想要日子过得更好还要多想办法,扩宽增收渠道。2016年开始,苗木行情持续低迷,为稳住脱贫成果,已再婚在外地成家的父亲易学仁回到这个家里来,操持苗木种植、照顾家人,我抽身与妻子前往宜昌一家鞋服厂做工,有了一份新的收入。从此,“苗木种植+外出务工”的家庭创收模式持续到现在。事实证明,这个模式很适合我家情况,如今,家庭年总收入可达十来万元,奔小康之路走得稳稳的。
2018年7月17日,易有德和妻儿还在城中打工,易有德的父亲正在收拾新房的院后,准备多栽种绿植,修建一个小花园出来。记者胡九思 摄
帮扶很精准
一句牢骚话换来一条平坦碎石路
这些年来,脱贫致富路不平坦,但我从来不缺信心,这离不开扶贫政策与支持。
我家与苗圃之间曾经没有路,要翻过一片坑洼的荒地,那里一下雨就变成泥巴地,加上苗圃不通水,浇水得肩挑车推,苗木护理旺季,我不是陷在泥洼里艰难前行,就是在运水路上被乱石绊倒。这种困境曾让我一度想放弃苗木种植。
那天,山坡街扶贫办与村委会干部来我家走访,他们问我:“目前的困难是什么?”我脱口而出:“没水没路,产业不好搞啊。”当时,一位干部在本子上写了点什么。
我以为当时只是发了句牢骚,没人会当回事,但事实不是这样。
之后,村干部多次上门考察我家周边环境,向我了解情况。一天,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来我家,拍着我的肩对我说:“村委会刚刚研究通过了,投一笔钱,给你家往田地里修条碎石路,再把水管也铺进去。”
很快,我看到一条平坦的碎石路出现在我家旁边。当我踏着这条道路来到田间,打开新铺设的水管为树苗浇水,浑身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后来,村委会还投了6万元,把我家田间的机耕路也升级成碎石路,还送我到市农校培训。平时,扶贫工作队、村委会总在帮我们联系销路、介绍项目,这些支持正是我家产业发展需要的,真正体现了“精准”,让我家坚守苗木产业有信心,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了下来。
勤劳肯干,又有那么多力量支持着我们,我和父亲心中有个愿望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把苗木产业越做越大,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2020年11月8日,易有德的父亲易学仁和村干部以及记者在自家的新房下座谈。记者胡九思 摄
【扶贫干部点评】
江夏区委办公室驻高峰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孙健
持续帮扶
为勤劳父子脱贫加力
易有德家种植苗木有基础、有技术,这几年,我们针对他家的帮扶重点在产业上,包括铺通一条通往他家田地的碎石路、为苗圃铺设喷水管、将机械作业路铺成碎石路并修长拓宽,还提供化肥、实用技术培训、对接销售渠道等支持。
易家能脱贫摘帽、日子越过越好,一方面受益于持续帮扶的加持,一方面还在于他勤劳肯干。在脱贫的路上,易有德与父亲易学仁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坚守苗木种植,从不叫苦叫累,还采取父亲在家守产业、儿子在外务工打拼的方式保持营收稳定。
这对父子俩脱贫劲头足,他们经常说:好日子要靠自己奔,勤劳才能致富,多流汗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记者宋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