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以便函改〔2020〕496 号印发)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已有 2300 多年的栽培和利 用历史。油茶籽可以加工优质食用油,还可广泛用于日用化工、制 染、造纸、化学纤维、纺织、农药等领域。
2006 年国家林业局出台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以来,油茶 种植业迅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对发展油茶产业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油茶产业发展做 出重要批示指示,推动油茶产业新一轮的快速发展。2019 年全国 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160亿元,油茶种植面积达到6800万亩,全 国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企业达 2523 家、油茶专业合作社 5400 个、 种植大户 1.88 万个,带动 173 万贫困人口通过油茶产业增收。
茶油是我国南方地区传统植物食用油。茶油脂肪酸结构合理,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90%以上,油酸含量 80%以上,亚油酸含量 达到 7-13%,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适合中国传统高温烹饪, 社会认可度高。目前,我国的高产油茶园每亩可产茶油 40 公斤以 上,综合利用效益可以达到数千元。在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南方适宜地区的丘陵山地资源发展油茶产业,通 过改造、提升老油茶园,高标准建设新油茶园,是提升山地综合效 益、解决林农就业和增收、保障粮油安全、推进生态建设、巩固脱 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一、油茶适生区及种植区划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种籽富含油脂的物种的统称,为常绿 小乔木或灌木。我国油茶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 的中亚热地区和部分热带及北亚热带地区,大面积栽培的有 20 多种。主要包括普通油茶、小果油茶、越南油茶、浙江红花油茶、腾冲红花 油茶、攸县油茶等。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 年)》对全国油茶产区 进行了种植区规划,分为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和较适宜栽培区 3 个栽培区。其中,最适宜栽培区包括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 建、广东、湖北、安徽 8 省(区)的 292 个县(市、区)的丘陵山区; 适宜栽培区包括湖南、广西、浙江、福建、湖北、贵州、重庆、四川 8 省(区、市)的 157 个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较适宜栽培区 包括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云南、河南、四川、陕西 9 省(区)的 183 个县(市、区)的部分地区。详见附录 1.
我国将油茶产业发展布局确定为核心发展区、积极发展区和一般 发展区三个产业发展区。其中:核心发展区涉及湖南、江西、广西 3 省(区)的 271 个县(市、区),其中最适宜栽培县(市、区)211 个、适宜栽培县(市、区)60 个。积极发展区涉及浙江、福建、广 东、湖北、贵州、安徽、广西(部分)7 省(区)的 248 个县(市、 区),其中最适宜栽培县(市、区)81 个、适宜栽培县(市、区) 81 个、较适宜栽培县(市、区)86 个;一般发展区涉及云南、重庆、 河南、四川、陕西 5 省(市)的 123 个县(市、区),其中适宜栽培 县(市、区)26 个、较适宜栽培县(市、区)97 个。
根据近十年来最新研究与品种实验,我国具有较上述规划更丰富 的多样性物种和多样化适宜发展立地。如海南省油茶产业近年来迅速 发展,完成了资源调查和良种选育,已成为油茶新兴发展区,初步确 定琼海、澄迈、定安、屯昌、琼中和五指山等主产区。
二、油茶基地建设
(一)立地条件
油茶生长喜温喜光不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苛刻,在红壤、黄 壤,以及pH值为4.0~6.5之间的酸性、微酸性的土壤上均可正常生 长发育,适合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多个省份的丘陵山地培育发展。
油茶基地建设,应选择海拔低于 800m 的丘陵山地,云贵高原在 海拔1000-1950m也可种植,坡度小于25度斜坡或缓坡地,土层厚度 应在 40cm 以上,酸性壤土、轻壤土或轻黏土,且排水良好,坡向应 为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丰产林要求土层在 60cm 以上。切忌在土地 整理过程中将底层土壤翻至表层。
(二)主栽品种
良种是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过多年的研究,油 茶在良种选育方面取得诸多进展,2017 年原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全 国油茶主推品种目录》(林场发〔2017〕64 号),包含国家审定良 种 73 个、地方审定良种 87 个。此外,各地还有众多的地方审定、认定品种,特别是湖南、广西、湖北、云南等省(区)。具备条件的地 方应该根据周边地区测产结果确定主栽品种。
(三)种苗培育
良种壮苗培育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核心要求是品种准确、纯净和壮苗。油茶育苗可采用播种、插条、嫁接和插叶等方式,其中芽 苗砧嫁接是当前最有效和广泛应用的育苗技术,亩产优质苗木可达 6 万株以上。省、市级保障性定点苗圃可以作为良种基地,保障品种和 接穗,通过工厂化容器苗基地实现壮苗培育。
(四)高产油茶林营造与建园
油茶林营造包括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两种方式,关键环节是建园、 品种选择、品种配置和造林技术。
建园主要是在选定的造林地上合理规划道路和排水系统,并在造 林前 3-4 个月进行造林整地。整地方式包括全垦整地、梯带状整地、 穴状整地。
根据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最适合种植地条件的品种。选择花期吻 合且坐果亲和力好的品种进行配置栽培,提高授粉率和坐果率。
新造林的关键是挖大穴、施足基肥。油茶是主根发达的深根性植 物,新造林应该按照 60cm×60cm×60cm 规格挖大穴,同时需要施足 量基肥。管理水平较高的油茶林早期可按 2×3.5m 的密度造林。
低产林改造的关键是要改种,仅采用除灌、清杂、施肥等抚育措 施对低产林增产作用不大。低产林改造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实行带 状更新改造。二是高接换优,即选择林分结构合理、立地条件好并有 一定结果量的低产油茶林分为对象,通过林地清理、垦复和水肥管理 提高原有林生长状态,再通过高接换种来实现高产林营造。
(五)抚育管理
油茶林幼林抚育主要包括施肥、培兜、定干、修剪、摘花等,促 进树体营养生长形成合理冠层和发达根系。成林抚育主要包括间作施肥、除草垦复、控形修剪、密度调整等,平衡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 长,实现高产、稳产。适当引进授粉媒介昆虫也是成林抚育的的重要 措施。
(六)病虫害防控
油茶病虫害主要有油茶炭疽病、软腐病、根腐病等 50 余种病害, 以及油茶织蛾、蓝翅天牛、油茶叶甲、茶蚕等多种害虫。通常情况下, 病虫害会造成 10-25%的减产,严重时高达 45%。必须高度重视油茶的 病虫害防治,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以营林技术为基础,综合集 成物理、生物和绿色药剂等多种防治技术。
(七)采收与采后处理
油茶成熟期因品种而异,早采会显著降低出油率,必须区分品种
适时采摘。采摘后的茶果应妥善处理,提倡鲜果脱壳、及时烘干,防
止发热霉烂或出芽。处理好的油茶籽应放在通风干燥处储藏。
三、油茶产品开发利用
(一)茶油
油茶成熟期因品种而异,早采会显著降低出油率,必须区分品种
适时采摘。采摘后的茶果应妥善处理,提倡鲜果脱壳、及时烘干,防
止发热霉烂或出芽。处理好的油茶籽应放在通风干燥处储藏。
茶油是油茶资源利用的主要产品。油茶籽经过去杂、筛选、分级、脱壳后即可榨油,通常包括毛油制取和精炼两个工序。毛油制取 主要有热榨、冷榨等物理压榨工艺和化学溶剂浸提工艺。精炼环节按照国家标准采用六道工艺控制茶油理化指标。
加工工艺是茶油获得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具体技术可参考相关专利技术,目前授权油茶籽加工相关专利 200 余项。具体可登录国家专利局查询。
(二)油茶资源高值利用及副产品加工
除加工作为食用油外,茶油还可通过精炼用于医药、化妆品及改性油脂等领域,实现高值利用。
油茶籽加工剩余物饼粕,可进一步加工提取茶皂素、茶饼肥、茶籽蛋白、茶籽多糖等产品,用于维、纺织、农药等领域。
四、产业扶持政策
日用化工、制染、造纸、化学纤油茶副产品加工具体产品和技术可参考相关专利技术,目前授权专利 20 余项。具体可登录国家专利局查询。
规划到2025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9000万亩,其中包括低 产低效油茶林改造 2000 万亩,茶油年产量达到 200 万吨,产值达到 4000 亿元。为达到这一目标,国家鼓励油茶经营主体通过合作社、 土地流转、林权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源,提升规模经营,鼓励社会资 本通过土地或林权流转等形式投资建设油茶资源基地。培育具有影响 力的油茶知名品牌,强化流通市场建设与监管,建立专业市场体系和 流通渠道,提升油茶产品社会认知,提高油茶产品品质安全管理和风 险防范体系水平,推进油茶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自 2006 年起,中央、行业部门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 业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油茶产业技术体系,支持和扶持产业发展。相关主要政策文件有:
(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发 〔2007〕59 号)
(二)《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 的意见》(国发〔2008〕36 号)
(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 办发〔2014〕68 号)
(四)《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林造发〔2006〕 274 号)
(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 合作模式推进林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6〕2455 号)
(六)《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 年)》(发改农经 〔2009〕2812 号)
(七)《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 年)》 (林函规字〔2014〕60 号)
此外,油茶产区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因地制宜、各具 特色的油茶产业扶持政策。
五、社会服务
油茶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与技术服务,目前国内各主要产区 重点科技支撑与服务机构有: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南林 业科技大学,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广西区林业科 学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云南省林业 和草原科学院,湖北省林科院以及贵州、福建、广东、安徽、浙江等 省林科院。
附录 1 油茶适宜栽培区域
一、最适宜栽培区:包括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 安徽八省(区)的 292 个县(市、区)。
湖南省(96 个县、市、区):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开福区、 芙蓉区、望城县、宁乡县、长沙县、浏阳市),株洲市(荷塘区、天元区、石 峰区、芦淞区、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湘潭市(岳塘区、 雨湖区、湘乡市、韶山市、湘潭县),衡阳市(南岳区、珠晖区、蒸湘区、雁 峰区、石鼓区、祁东县、耒阳市、常宁市、衡东县、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 邵阳市(洞口县、武冈市、新邵县、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隆回县、城步 县、邵东市县、新宁县、绥宁县、邵阳县),岳阳市(临湘市、华容县、云溪 区、岳阳楼区、湘阴县、岳阳县、汩罗市、平江县),常德市(澧县、武陵区、 津市市、石门县、桃源县、鼎城县、临澧县、汉寿县),益阳市(南县、沅江 县、资阳区、赫山区、安化县、桃江县),郴州市(桂东县、临武县、嘉禾县、 汝城县、宜章县、资兴市、桂阳县、永兴县、安仁县、苏仙区、北湖区),永 州市(新田县、双牌县、祁阳县、东安县、宁远县、蓝山县、道县、江华县、 江永县、零陵区、冷水滩区),娄底市(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新化县、 双峰县)。
江西省(100 个县、市、区):南昌市(红谷滩区、南昌县、湾里区、昌北 区、安义县、进贤县、新建县),九江市(九江开发区、共青城、庐山区、湖 口县、星子县、瑞昌市、德安县、九江县、永修县、都昌县、修水县、武宁县), 景德镇市(昌江区、乐平市、浮梁县),萍乡市(萍乡市开发区、安源区、上栗县、莲花县、芦溪县、湘东区),新余市(仙女湖区、新余市开发区、渝水 区、分宜县),鹰潭市(龙虎山管委会、余江县、贵溪市),赣州市(章贡区、 大余县、定南县、全南县、寻乌县、信丰县、龙南县、宁都县、石城县、赣县、 南康市、上犹县、崇义县、兴国县、会昌县、安远县、于都县、瑞金市),宜 春市(奉新县、铜鼓县、靖安县、袁州区、高安市、万载县、丰城市、上高县、 樟树市、宜丰县),上饶市(鄱阳县、余干县、三清山管委会、信州区、万年 县、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铅山县、横峰县、德兴市、婺源县、弋阳县), 吉安市(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永丰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永新 县、峡江县、安福县、吉水县、井岗山市、新干县),抚州市(南城区、黎川 县、南丰县、金溪县、东乡县、崇仁县、广昌县、资溪县、乐安县、宜黄县、 临川区)。
广西自治区(15 个县):柳州市(三江县、融水县、融安县、柳江县、柳 城县、鹿寨县),桂林市(资源县、灌阳县、阳朔县、全州县、永福县、荔浦 县、㳟城县、龙胜县、平乐县)。
浙江省(15 县、区):衢州市(柯城区、龙游县、衢江区、江山市、常山 县、开化县),丽水市(景宁县、庆元县、缙云县、龙泉市、松阳县、云和县、 青田县、遂昌县、莲都区)。
福建省(29 个县、市、区):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武夷山市、建瓯 市、建阳市、邵武市、光泽县、延平区、顺昌县、浦城县),三明市(明溪县、 梅列区、三元区、泰宁县、永安市、将乐县、建宁县、清流县、大田县、宁化 县、沙县、尤溪县),龙岩市(武平县、新罗区、永定县、连城县、长汀县、 上杭县、漳平市)。
广东省(5 个县、市):韶关市(始兴县、南雄市),清远市(阳山县、连
南县、连州县)。
湖北省(12 个县、市、区):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黄冈市(武穴
市、黄梅县、浠水县、蕲春县),咸宁市(赤壁市、嘉鱼县、咸安区、崇阳县、 通城县、通山县)。
安徽省(20 个县、市、区):黄山市(黄山区、徽州区、黟县、歙县、祁 门县、休宁县),宣城市(郞溪县、绩溪县、泾县、旌德县、广德县、宣州区、 宁国市),安庆市(枞阳县、宿松县、岳西县、桐城市、怀宁县、潜山县、太 湖县)。
二、适宜栽培区:包括湖南、广西、浙江、福建、湖北、贵州、重庆、四 川等省(区、市)共 157 个县(市、区)。
湖南省(25 个县、市、区):怀化市(新晃县、洪江区、通道县、靖州县、 芷江县、会同县、麻阳县、溆浦县、辰溪县、中方县、沅陵县、鹤城区、洪江 市),张家界(武陵源区、永定区、桑植县、慈利县),湘西州(龙山县、吉 首市、保靖县、凤凰县、永顺县、古丈县、泸溪县、花垣县)。
广西自治区(35 个县、市、区):百色市(乐业县、靖西县、德保县、田 东县、西林县、右江区、凌云县、田林县、隆林县、那坡县、田阳县),河池 市(环江县、罗城县、宜州市、金城江区、都安县、天峨县、南丹县、东兰县、 巴马县、凤山县),贺州市(钟山县、昭平县、八步区、富川县、平桂区), 梧州市(万秀区、藤县、苍梧县、岑溪市、蒙山县),来宾市(兴宾区、武宣 县、象州县、金秀县)。
浙江省(48 个县、市、区):杭州市(西湖区、富阳市、建德市、桐庐县、 临安市、淳安县),金华市(兰溪市、永康市、义乌市、金东区、婺城区、磐 安县、武义县),台州市(天台县、温岭市、黄岩区、椒江区、三门县、临海市、仙居县),舟山市(定海区、普陀区),宁波市(镇海区、慈溪市、余姚 市、北仑区、奉化市、宁海县、鄞州区、江北区、象山县),绍兴市(上虞市、 诸暨市、绍兴县、嵊州市、新昌县),湖州市(吴兴区、德清县、安吉县、长 兴县),温州市(文成县、苍南县、瓯海区、瑞安县、乐清市、永嘉县、平阳 县、泰顺县)。
福建省(17 个县、市、区):福州市(连江县、罗源县、长乐市、晋安区、 福清市、永泰县、闽清县),宁德市(福鼎市、霞浦县、蕉城区、周宁县、屏 南县、古田县、寿宁县、柘荣县、福安市)。
湖北省(4 个县、市、区):恩施州(恩施市、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
贵州省(12 个县、市、区):黔东南(榕江县、岑巩县、锦屏县、天柱县、 黎平县、从江县),铜仁(铜仁市、万山特区、松桃县、玉屏县),黔西南(望 漠县、册亨县)。
重庆市(15 个县、区):武隆县、垫江县、忠县、巫山县、开县、巫溪县、 奉节县、云阳县、合川区、城口县、梁平县、彭水县、黔江区、秀山县、酉阳 县。
四川省(1 个县、市、区):南充市(嘉陵区、高坪区、顺庆区、䦘中市、 蓬安县、营山县、南部县、仪陇县),广安市(邻水县、华蓥山市、广安区)。
三、较适宜栽培区:包括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云南、河南、 四川、陕西九省(区)183 个县(市、区)。
广西自治区(11 个县、市、区):贺州市(钟山县、昭平县、八步区、富 川县、平桂区),崇左市(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钦州市(钦地区、钦 北区、灵山县),南宁市(横县、上林县、宾阳县),梧州市(万秀区、藤县、 苍梧县、岑溪市、蒙山县),防城港(上思县、防城区),来宾市(兴宾区、武宣县、象州县、金秀县)。
福建省(17 个县、市、区):漳州市(漳浦县、云霄县、龙海市、诏安县、
长泰县、平和县、南靖县、华安县),泉州市(南安市、惠安县、泉港区、安 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洛江区),莆田市(涵江区、仙游县)。
广东省(13 个县、市、区):河源市(连平县、东源县、龙川县、和平县、 紫金县),梅州市(蕉岭县、五华县、丰顺县、梅县、平远县、兴宁县),云 浮市(新兴县),肇庆市(广宁县)。
湖北省(30 个县、市、区):武汉市(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鄂州 市(鄂城区),黄冈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红安县、麻城市),随州 市(曾都区、广水市),宜昌市(当阳市、远安县、兴山县、长阳县、五峰县), 荆门市(京山县、钟祥市、东宝区、松滋市),襄樊市(枣阳市、宜城市、谷 城县),神农架林区,十堰市(丹江口市、郧县、茅箭区),孝感市(孝昌县、 安陆市、大悟县)。
安徽省(15 个县、市、区)::池州市(贵池区、石台县、青阳县、东至 县),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金寨县、舒城县、霍山县),巢湖市(居巢 区、庐江县、含山县),芜湖市(芜湖县、南陵县、繁昌县)。
云南省(47 个县、市、区):文山州(文山县、砚山县、西畴县、丘北县、 富宁、麻粟坡县、马关、广南县),保山市(腾冲县),大理州(弥渡县、大 理市、漾濞县、永平县、南涧县),普洱市(宁洱县、思茅区),曲靖市(陆 良县、师宗县、马龙县、沾益县、宣威市、富源县、罗平县),红河市(泸西 县、弥勒县、开远市、石屏县、建水县、绿春县、屏边县、红河县、元阳县、 金平县),昆明市(宜良县、石林县),玉溪市(元江县、通海县、峨山县、 江川县、澄江县、新平县),楚雄州(䘵丰县、大姚县、姚安县、双柏县),
德宏州(陇川县),昭通市(大关县)。
河南省(5 个县、市、区):信阳市(固始县、光山县、罗山县、商城县、
新县)。
四川省(32 个县、市、区):泸州市(纳溪区、叙水县、泸县),达州市
(宣汉县、达县、万源市),宜宾市(屏山县、南溪县、江安县、高县、翠屏 区、宜宾县),凉山州(德昌县),绵阳市(平武县、安县),广元市(剑阁 县、元坝区、朝天区、青川县、旺苍县、利州区、苍溪县),内江市(隆昌县、 威远县),巴中市(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南源县),眉山市(仁寿县、 丹棱县、青神县),自贡市(荣县)。
陕西省(13 个县、市、区):汉中市(勉县、城固县、镇巴县、西乡县、 宁强县、南郑县),安康市(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汉滨区、平利县、白 河县),商洛市(商洛县)。
附录 2 现行主要油茶产业国家及行业标准
1、GB/T 28991-2012 油茶良种选育技术
2、GB/T 26907-2011 油茶苗木质量分级
3、GB/T 37917-2019 油茶籽
4、GB/T 1765-2018 油茶籽油
5、LY/T 2955-2018 油茶主要性状调查测定规范
6、LY/T 2305-2014 油茶品种微卫星标记鉴别技术规程
7、LY/T 1730.1-2008 油茶第 1 部分:优树选择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规程 8、LY/T1730.2-2008 油茶第2部分:优良家系和优良杂交组合选育技术规程 9、LY/T 1936-2011 油茶采穗圃营建技术
10、LY/T 2117-2013 油茶无性系芽苗砧嫁接技术规程
11、LY/T 2314-2014 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12、LY/T 2447-2015 油茶播种育苗技术规程
13、LY/T 1730.3-2008 油茶 第 3 部分:育苗技术及苗木质量分级
14、LY/T 2348—2014 油茶苗木产地检疫规程
15、LY/T 2329-2014 油茶嫁接技术规程
16、LY/T 2204-2013 油茶高干嫁接技术规程
17、LY/T 2679-2016 油茶高接换冠技术规程
18、LY/T 1328-2015 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19、LY/T 2678-2016 油茶栽培品种配置技术规程
20、LY/T 1935-2011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21、LY/T 2677-2016 油茶整形修剪技术规程
22、LY/T 2750-2016 油茶施肥技术规程
23、LY/T 2116-2013 油茶林产量测定方法
24、LY/T 3046-2018 油茶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技术规程
25、LY/T 2680—2016 油茶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6、LY/T 2034-2012 油茶果采后处理技术规程
27、LY/T 2033-2012 油茶籽
28、CAS:225233-97-6 美国食品化学法典FCC-油茶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