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古代先贤对中草药和中医药学的深入探索、研究和总结,使得中草药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与应用。
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中药的始祖,“药王神”。
中药应用理论比较独特: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性的寒、热、温、凉。五味指药物的辛、酸、甘、苦、咸。中草药的气、味不同,其疗效也各异,目前中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田间地头常见,但又往往被忽略的十大中草药。
一、鬼针草
鬼针草,俗名鬼钗草、虾钳草、蟹钳草、对叉草、粘人草、粘连子、豆渣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鬼针草适应性很强,可生于海拔50到3100米的各类地形,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鬼针草为我国民间药效神奇的一种野草。在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鲜用或晒干,全草入药。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有记载,鬼针草苦平、无毒,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作用。
鬼针草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慢性气管炎、胃肠炎等,能改善或消除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肢体麻木、心悸、疲惫等高血压症状,还能降低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改善异常的血流变作用。
现代药理证明,鬼针草含黄酮甙、皂甙、鞣质、多元酚、香豆素、苦味素、碘、胆碱、氨基酸、维生素等成份,对调节人体血压具有良好的功效。
鬼针草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品种,药性和药理稍有不同,采集时注意区分:
羽叶鬼针草: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朝鲜、日本等地;
三叶鬼针草:分布于河北、陕西、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四川、台湾等地;
小花鬼针草:分布于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河南、四川等地。
二、蒲公英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是我国分布非常广泛的一种植物,同时也是一种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非常高的野生植物。
蒲公英属于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早在《本草纲目》就有记载:“(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黄帝内经》则说蒲公英“甘,微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蒲公英既是食疗佳蔬、也是治病良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营养价值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可生食、炒菜、做汤,口感类似蔬菜。
三、紫云英
紫云英,又名蒺藜子、草蒺藜,豆科黄芪属植物,原产中国,广泛分布于各地,是著名的蜜源植物和畜牧用草。
紫云英又是中药良药之一,以根、全草和种子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性味:微辛、微甘,平。
功能主治:
种子:又名紫云英子,祛风明目,健脾益气,解毒止痛。
根:用于肝炎,营养性浮肿,白带,月经不调。
全草:用于急性结膜炎,神经痛,带状疱疹,疮疖痈肿,痔疮。
四、莎草
莎草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的野草,数量非常大。虽然常见,但药效却较少为人所知。
莎草,又名地毛、回头青、野韭菜、隔夜抽、地构草、小三棱、米珠子、缩缩草、地贯草、地糕草、吊马棕、土香草、猪毛青、三棱草等,莎草目莎草属植物。茎叶入药,具有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胸利痰之功效。常用于胸闷不舒,风疹瘙痒,痈疮肿毒。
李时珍称莎草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本草纲目》记载:“煎饮散气郁,利胸膈,降痰热。”《泉州本草》记载:“治痈疽肿毒,鲜莎草洗净,捣烂敷患处。”《履巉岩本草》记载:“治皮肤瘙痒,遍体生风”。
五、车前子
车前,是大车前、车前、平车前、海滨车前、长叶车前等植物的别称,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药用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的种子。采集方法为夏秋季,当车前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获得种子。
车前适应性非常广泛,山野、路旁、河边、山区均可生长,耐寒耐旱耐贫瘠。
车前子初以种子入药,始载于《本经》,《别录》并用叶及根。《本草经集注》记载:“人家路边甚多。”《本草图经》记载:“今江湖、淮甸、近京、北地处处有之。
车前子品性味甘寒,入肾、膀胱、肝、肺经,功能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为常用药材。车前子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促进呼吸道腺体的分泌、稀释痰液,故能祛痰、抑菌;还可防治肾结石,并能调节眼压。
车前草与车前子功用相近,但车前草又有清热解毒及止血功能,可用于湿热泄泻,热毒痈肿,血热出血等。
六、水蜈蚣草
莎草科植物,喜欢潮湿环境,常见于田基、路旁、河沟畔,在长江以南分布非常广泛。
水蜈蚣草,又名无头土香,白香附,发汗草,疟疾草,三荚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匍伏茎,带紫红色,根茎近圆柱形,横生,有明显的节,节上生须根,茎瘦长。叶线形,柔软光滑的绿叶。夏秋季间开淡绿色或白色花,花序顶生,球形,有狭长叶状苞片三片,故又名三荚草。
全草可以入药,夏秋季开花时采集,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经味微甘、辛,性平、微凉,无毒。入肺、心包、脾、肝、肾经。
功效:发汗退热,疏风解表,祛淤利湿,分清去浊,利尿,截疟。本品有发汗退热、消肿解毒之作用。
作用:感冒风寒,寒热头痛,气管炎,咳嗽,风热咳嗽,百日咳,疟疾,黄疸,痢疾,咽喉肿痛,乳糜尿,白浊,疮疡肿毒,跌打伤,皮肤痒,荨麻疹,黄疸型的传染性肝炎。
此外,水蜈蚣草含挥发油。有驱除血液中疟虫的作用。
七、曼陀罗
曼陀罗,茄科茄目曼陀罗属植物,俗名很多,有曼荼罗、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曼陀罗是一种在镇静和麻醉方面效果很好的中药材。叶、花、籽均可入药,味辛性温,有大毒。
曼陀罗花:能去风湿,止喘定痛,可治惊痫和寒哮,煎汤洗治诸风顽痹及寒湿脚气。花瓣的镇痛作用尤佳,可治神经痛等。
曼陀罗子:曼陀罗的果实或种子,毒性最强。曼陀罗子的功效与作用:平喘,祛风,止痛。治喘咳,惊痫,风寒湿痹,泻痢,脱肛,跌打损伤。
《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遂瘀血,通经络。”
《四川中药志》:“能祛风胜湿,定喘消肿。治风寒湿痹,关节肿痛,惊痫脱肛,跌打损伤及泻痢等症。”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曼陀罗花属都具有剧毒,种子毒性最大,吃3-5粒即可引发中毒,使用必经有关医生处方,方可使用。
八、小蓟
小蓟,又名刺儿菜、刺角芽、刺角、猫蓟、青刺蓟、刺蓟菜、枪刀菜、小恶鸡婆,为菊科蓟属的植物。根,又称刺萝卜。古方多用根。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秋季采根,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切段用;春、夏采幼嫩的全株,洗净鲜用。
性味:甘、苦,凉。归心、肝经。小蓟全株含胆碱、儿茶酚胺类物质、皂甙、生物碱等成分。刻叶刺儿菜全草含挥发油、菊糖、生物碱、黄酮类、香豆精衍生物等成分。小蓟能收缩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对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村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利胆、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九、马齿苋
俗称马蜂草、马蜂菜,长命菜、长寿菜、五行草。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植物,一年生草本。
马齿苋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生活力强,生于菜园、农田、路旁。
马齿苋性寒,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肠经。中医认为,马齿苋的功效为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散血消肿,除尘杀菌,消炎止痛,止血凉血。主治痢疾,肠炎,肾炎,产后子宫出血,便血,乳腺炎 等病症。全草供药用,种子明目。
马齿苋含有丰富的二羟乙胺、苹果酸、葡萄糖、钙、磷、铁以及维生素E、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马齿苋在营养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的ω—3脂肪酸含量高于人和植物。ω—3脂肪酸能抑制人体对胆固酸的吸收,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改善血管壁弹性,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很有利。马齿苋的嫩茎叶可作蔬菜,因为营养丰富被誉为“野菜之王”。
十、野茼蒿
野茼蒿,又名革命菜。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中,野茼蒿就是战乱年代的救命草,特殊年代的救命粮。
野茼蒿,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在非洲热带地区,中国主要生长在南方省份,如广西、广东、海南、江西等地。野茼蒿性喜温暖、潮湿的环境,花期可从夏季到冬季。
野茼蒿的幼苗可食用,富含营养成分,尤其是胡萝卜素的含量很高,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有助于宽中理气,消食开胃,增加食欲。丰富的粗纤维有助肠道蠕动。
野茼蒿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得配本草》中也有记载:”利肠胃、通血脉,除膈中臭气“。
野茼蒿的功效包括消食开胃,通便利肺;清血养心,润肺化痰;利小便,降血压等,此外,野茼蒿中含有多种氨基酸、脂肪、蛋白质及较高量的钠、钾等矿物盐,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