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浙江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的战略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探索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林业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15年来,“两山”理念为高质量推进“森林浙江”建设指明了方向,浙江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生活空间、发展高效产业、提供生态产品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全国林业发展的先行地、示范地。
践行“两山”理念 领会科学内核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核和鲜明特色,要深入实践“两山”理念,首先就要正确领会其科学内涵。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优方案。“两山”理念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角度,阐述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两者的关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虽然当前能源结构变动不大,应对温室效应问题还未找到根本解决方法,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更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更智能协同的生产方式以及更清洁的新能源正在不断被发现并快速迭代升级,只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可以兼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冲突的核心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内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破坏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发展方式绝不能以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以短期利益损害长远利益,以当代利益损害后代利益,这是“两山”理念的核心原则。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最好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高屋建瓴地指出,改革开放先行优势为浙江积累了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开始有条件不用只顾眼前而是要着眼未来,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禀赋将成为未来蓝海。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公用品,生态福利是最普惠的福利。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山区群众靠山吃山有了稳定的市场需求。事实证明,只要摒弃竭泽而渔的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发展,就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践行“两山”理念 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曾在《中国绿色时报》上发表省委书记论林业的署名文章。他指出,要坚持以林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统领林业工作全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山区和平原、城市与乡村的林业建设,通过发展生态林业来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发展富民林业来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发展人文林业来弘扬绿色生态文化,促进浙江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关于林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两山”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部署。15年来,全省林业系统深刻领会、全力落实、努力实践,林业建设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生态保护修复,让山更青水更绿。全面推进高水平国土绿化,变“生态洼地”为“生态福地”。通过大力开展“1818”平原绿化行动、“一村万树”行动和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全省完成造林绿化756万亩、平原绿化261万亩,新植珍贵树9357万株,建成基干林带964公里,建设“一村万树”示范村786个,国家森林城市数量位列全国第一、省级森林城市实现县级全覆盖。全面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变“污水池”为“聚宝盆”。出台省级湿地保护条例,先行先试湿地生态补偿,使功能退化严重的湿地得到保护修复。从建设全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始,全省已建成国际重要湿地1个、国家湿地公园13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4个。许多湿地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湿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2005年以来,新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4个、各类自然公园167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占到省域国土面积的10%以上,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具雏形。
资源持续增长,让绿色家底更殷实。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15%、林木蓄积量达3.85亿立方米。森林结构进一步优化,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重提升至64.55%。森林生态功能显著增强,2018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分别为2.7亿吨和6413.94亿元。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全面落实。省级以上公益林扩面至4548.6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5.9%,累计发放补偿资金168亿元。天然商品林全面停伐。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全省29个重点珍稀濒危物种开展抢救性保护取得实效,朱鹮、扬子鳄、百山祖冷杉等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种群恢复成绩喜人。古树名木得到精心呵护。全省调查登记古树名木27.5万株,建立古树名木主题公园247个。
改革脚步不息,使“两山”转化通道更通畅。15年来,浙江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林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围绕解决“山谁来经营、钱从哪里来、林如何富民”的根源性问题,不断深入推进林权权属、经营体制、林业金融、森林管理和行政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全省已建林业股份制合作组织246家,培育专业大户4347户、家庭林场1858个、林业合作社5512个。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68亿元,涉及借款农户19万户。通过产业集聚、企业培育、品牌提升,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2019年全省林业年总产值达6646亿元,以占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了8%的林业产值。大力推进一二三产深入融合发展,一二三产比例调整到16∶41∶43,接近国际成熟优势产业结构比例。林业电商等新兴产业势头强劲,全省已建280多个林产品淘宝村,占全国同类总数的36%。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成为亚洲最大的林业展会。通过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服务产业发展,辐射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挣钱,“十三五”期间,全省森林休闲养生产业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亿人次,产值约8305亿元,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29.5%。“一亩山万元钱”富民模式实现总产值235.6亿元。全省农民13%收入来自林业,部分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林业。
践行“两山”理念 建成“森林浙江”
15年来,“两山”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被验证,又不断指导实践,为浙江林业取得各项成就提供了不竭动力。今后,浙江林业还将继续坚定不移沿着“两山”理念指引的路,高质量建成“森林浙江”,努力成为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高起点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以“八八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深入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主动谋划一批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
高质量护美绿水青山。以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为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六大”森林建设,努力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体系。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整合优化各类保护地,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推动建立“林长制”,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提升森林灾害防控能力,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
高效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全力支持工商资本“上山入林”,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优化林业产业投资环境,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全力强化林业科技创新驱动,以建设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为抓手,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打造林业机械化、智能化装备产业高地。全力保障现代生态林产品供给,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加快推进林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职业化、专业化和循环化。全力推进森林生态服务产业,推进十大名山公园建设,打造全国生态旅游首选地。主动对接智慧医疗、养老综合改革、健康旅游先行区试点,积极打造优质森林医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