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启动“两岸青山 千里林带”建设 将用十年完成营造林三百一十五万亩
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2020—2030年)范围图
(重庆市林业局供图)
近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新闻发布会获悉,重庆市近期出台了《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预计将用10年时间完成营造林315万亩,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项目区涉及重庆市28个区县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大局。重庆市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主要是解决长江等大江大河重庆段两岸水土流失难治理、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
《实施方案》明确,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范围包括:长江干流重庆段(691公里)及三峡库区回水区,嘉陵江、乌江和涪江重庆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以内,或平缓地区江河两岸外1000米左右,项目区涉及重庆市28个区县。
按照维护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实施方案》要求,从今年起到2030年,用10年左右时间在项目区实施系统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成营造林315万亩。前5年为攻坚阶段,全面完成造林任务,兼顾营林与保护;后5年为巩固阶段,持续推进质量效益提升。
预计到2030年,“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的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49.2%提升到60%以上。
秀美的三峡风光。(市林业局供图)
总体布局为“三类”“四带”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涉及重庆市“一区两群”28个区县,各区县地形地貌差异变化大,经济社会条件各异,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布局。因此,《实施方案》明确,将坚持全市统一规划、分区县实施。
从水平上看,重庆市将对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为代表的峡谷景观生态屏障类,以经果林、森林旅游为代表的浅丘产业生态屏障类,以城周“四山”保护提升和广阳岛片区绿色发展示范等为代表的城镇功能生态屏障类这“三种类型”实行分类指导。
以峡谷景观生态屏障类为例。重庆市将在大小三峡、乌江、嘉陵江等峡谷地区,全面保护峡谷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探索在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退化区等生存条件恶劣区域实施生态搬迁,减少人为扰动,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巫山云雨”等独特气候资源,修复“三峡红叶”和“乌江画廊”等森林生态,提升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并在局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发展脆李、脐橙等特色经果林,助农增收。
而从立体上看,重庆市将对高山生态防护林带、中山生态产业发展带、滨江景观生态隔离带、消落区固土涵养生态带这“四带”进行空间统筹。如建设消落区固土涵养生态带,即在三峡库区145米至175米的水位线消落区,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选择适宜区域探索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以草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打造具有固土、涵水、益鸟等生态湿地功能的缓冲带。
已启动10万亩的试点示范建设任务
重庆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声斌介绍,去年,重庆市已安排落实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1800万元的启动资金,重点推进落实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忠县、涪陵6个区县10万亩的试点示范建设任务。今年,重庆市将实施30万亩建设任务。
下一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久久为功”实施森林数量提升,包括农村“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植树、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灌木林地造林和封育;以“绣花功夫”提高森林质量,对现有森林进行林相改造,重要节点地区彩化美化等;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和原真性治理提升综合效益,增加岸线植被覆盖,增强生态防护功能等;全面推进“林长制”,着力加强林草资源、湿地资源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做好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
“届时,‘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完毕,将为重庆绘就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王声斌介绍,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的建设过程中,广大群众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义务植树和营造林项目建设。
记者 汤艳娟
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2020—2030年)范围图
(重庆市林业局供图)
近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新闻发布会获悉,重庆市近期出台了《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预计将用10年时间完成营造林315万亩,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项目区涉及重庆市28个区县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大局。重庆市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主要是解决长江等大江大河重庆段两岸水土流失难治理、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
《实施方案》明确,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范围包括:长江干流重庆段(691公里)及三峡库区回水区,嘉陵江、乌江和涪江重庆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以内,或平缓地区江河两岸外1000米左右,项目区涉及重庆市28个区县。
按照维护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实施方案》要求,从今年起到2030年,用10年左右时间在项目区实施系统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成营造林315万亩。前5年为攻坚阶段,全面完成造林任务,兼顾营林与保护;后5年为巩固阶段,持续推进质量效益提升。
预计到2030年,“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的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49.2%提升到60%以上。
秀美的三峡风光。(市林业局供图)
总体布局为“三类”“四带”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涉及重庆市“一区两群”28个区县,各区县地形地貌差异变化大,经济社会条件各异,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布局。因此,《实施方案》明确,将坚持全市统一规划、分区县实施。
从水平上看,重庆市将对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为代表的峡谷景观生态屏障类,以经果林、森林旅游为代表的浅丘产业生态屏障类,以城周“四山”保护提升和广阳岛片区绿色发展示范等为代表的城镇功能生态屏障类这“三种类型”实行分类指导。
以峡谷景观生态屏障类为例。重庆市将在大小三峡、乌江、嘉陵江等峡谷地区,全面保护峡谷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探索在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退化区等生存条件恶劣区域实施生态搬迁,减少人为扰动,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巫山云雨”等独特气候资源,修复“三峡红叶”和“乌江画廊”等森林生态,提升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并在局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发展脆李、脐橙等特色经果林,助农增收。
而从立体上看,重庆市将对高山生态防护林带、中山生态产业发展带、滨江景观生态隔离带、消落区固土涵养生态带这“四带”进行空间统筹。如建设消落区固土涵养生态带,即在三峡库区145米至175米的水位线消落区,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选择适宜区域探索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以草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打造具有固土、涵水、益鸟等生态湿地功能的缓冲带。
已启动10万亩的试点示范建设任务
重庆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声斌介绍,去年,重庆市已安排落实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1800万元的启动资金,重点推进落实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忠县、涪陵6个区县10万亩的试点示范建设任务。今年,重庆市将实施30万亩建设任务。
下一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久久为功”实施森林数量提升,包括农村“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植树、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灌木林地造林和封育;以“绣花功夫”提高森林质量,对现有森林进行林相改造,重要节点地区彩化美化等;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和原真性治理提升综合效益,增加岸线植被覆盖,增强生态防护功能等;全面推进“林长制”,着力加强林草资源、湿地资源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做好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
“届时,‘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完毕,将为重庆绘就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王声斌介绍,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的建设过程中,广大群众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义务植树和营造林项目建设。
记者 汤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