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法国古典园林,必然绕不开这位被称之为“王之园师,园师之王”的安德烈·勒诺特。毕竟我不是学景观园林专业的,所以不知道勒诺特对于景观园林界来说是怎样的一个地位,但是2013年3月12日,Google当天的Doodle向他致敬,因为这天是他诞辰400周年。
安德烈·勒诺特(André Le N tre),法国最著名的古典主义景观园林设计大师,出生于1613年3月12日,于是我激动地以为植树节是对他的纪念。
![]()
然而我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原来3月12日只是中国的植树节。在国父孙中山先生倡议下,民国4年(1915年)由时任农商部总长的周自齐呈准大总统确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民国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时任国民党总理的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之后国民党不再设总理职衔)植树式”。
![]()
虽然中国的植树节和这位安德烈·勒诺特先生的生日只是一个美丽的巧合,但我还是建议法国政府可以考虑把3月31日的法国植树节改期到3月12日,以纪念这位法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园林大师(同时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忌日,此处请来点掌声)。
· 维贡府邸花园·
![]()
勒诺特的第一项大型项目“维贡府邸花园”是1658年到1661年修建的维贡府邸的组成部分。维贡府邸是一座位于距离巴黎东南55公里处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的主人是路易十四的经济、财政和工业大臣尼古拉斯·富凯,但是落成庆典仅仅过去三个星期,富凯就因为挪用公款被捕。
![]()
尼古拉斯·富凯
至于维贡府邸花园是不是用赃款建造的,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但是维贡府邸作为17世纪欧洲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它融汇了三位伟大的艺术家的杰作:负责建筑设计的路易·勒沃,负责景观园林的安德烈·勒诺特,负责绘画装饰的查尔斯·勒布伦。
![]()
建筑设计 | 路易·勒沃
![]()
景观园林设计 | 安德烈·勒诺特
![]()
绘画、装饰设计 | 查尔斯·勒布伦
维贡府邸花园作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第一个成熟的代表作,展开在几层台地上,每层的构图各不相同。
![]()
花园的最大特点在于把中轴线装点成为全园最华丽、最丰富、最有艺术表现力的部分。
![]()
维贡府邸花园中轴线全长约1公里,宽约200米,在各层台地上有不同的题材,布置着水池、植坛、雕像和喷泉等,并应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
最重要的有两段:靠近府邸的台地上的一段两侧是顺向长条绣花式花坛,图案丰满生动,色彩艳丽;次一个台地上的一段,两侧草地边上密排着喷泉,水柱垂直向上,称为“水晶栏栅”。
![]()
再往前走,最低处是由一条水渠形成的横轴。水渠的此岸有一排小落水,从石雕的假面和贝壳中涌出,泻入渠中,彼岸有7个深龛,龛中设雕像。
![]()
这一段水面叫“水剧场”。过了水剧场,登上大台阶,前面高地顶上耸立着大力神海格里斯像。它后面围着半圆形的树墙,有3条路向后放射出去,是中轴线的终点。中轴线两侧有草地、水池等。
![]()
再外侧是林园,维贡府邸花园的布局清晰,富有变化。
![]()
· 凡尔赛花园 ·
凡尔赛宫原本是为酷爱狩猎的路易十三国王修建的一座狩猎行宫,因为维贡府邸花园的成就,路易十四委任勒诺特设计建造一座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庭院时,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这座行宫。凡尔赛宫在1661年前后开始修建,到1665年初步完成了庭院的主体轮廓,以后陆续建成了镜池、巴克司喷泉、柱廊、橘园等部分,到1688年庭院基本完成,在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凡尔赛宫经历了四代王朝的不断增建,而逐渐演变成为今天所见的规模。
![]()
凡尔赛规模宏大,总占地111万平方米,分为凡尔赛宫殿和凡尔赛花园两部分,其中宫殿占地11万平方米,花园面积100万平方米,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
庞大的宫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突出纵向中轴线。在长达3000米的中轴线两侧,有节奏地分布着几百座大小雕像、喷泉、草坪、花坛以及柱廊等。
![]()
尽管它的设计完全符合严格的几何学原则,但这里的每一处景色并没有单调枯燥的味道,那些众多的花圃、林木、塑像,还有那些将水柱喷射向花园每一个角落的喷泉,都渲染出一个变化多彩的世界。
![]()
凡尔赛花园以水景作为整个庭院的灵魂,通过各种形式的喷泉、引水道、叠水、游泳池,将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由狭窄到开敞,由人工水景导向远处的自然水景,再配以极具雕塑感、层次感的植物景观及富有法国浓郁文化特色的雕塑、小品,使整个庭院充满了古典、浪漫、优雅的气质。
![]()
庭院中的植物种类相当丰富,除了当地本土温带植物以外,还有意大利及葡萄牙的橙树、柠檬树、欧洲夹竹桃和棕树,远远望去一片热带风光。树木花草栽种得匀称别致、气魄宏大,水池边是修剪得很规整的几何花坛,剪饰成圆锥形的小树散落在四周。
![]()
凡尔赛在法语中是坡地的意思,现状原本是一片生态湿地。勒诺特在进行总体设计时,为追求恢弘气派的风格,他径直用直尺与圆规勾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而不是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着手考虑,这就导致建设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前期的场地平整。
![]()
为了解决庭院中水体景观的用水问题,凡尔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尝试了多种引水工程,经过多年的失败与巨额的财政投入,最后成功地把凡尔赛和朗布依埃之间的高原水源汇拢起来,通过沟渠送往了凡尔赛的花园之中。
![]()
凡尔赛花园的形状基本上是长方形,以宫殿为基准构造强烈的主轴线,从宫殿起到大人工湖延伸了1千多米,而人工湖继续向前延伸,消失在地平线上,形成一个无际的深景。
![]()
主要的道路有着严格对称的布局,在中心轴线两侧围有间断的行列式树丛,将两侧的园林、景物隐蔽起来,引导人的视线向中心轴线的深景方向发展。
![]()
不过勒诺特的画家的素养,使他不放弃在单调的轴线几何组织中进行丰富设计的尝试,主要的喷泉和雕像沿着纵深轴线不时地有所变化,而轴线大道的小园子也是个个妙趣横生。
![]()
· 杜乐丽花园·
瓦卢瓦王朝国王亨利二世在1559年7月驾崩后,他的妻子凯瑟琳·德·美第奇王后决定与儿子弗朗索瓦二世将住所从巴士底附近迁移到卢浮宫。她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新的皇宫,并根据家乡佛罗伦斯的风景来设立一座庭园。当时塞纳河北边沿岸有一些空地,而且北方是圣奥诺雷路,卢浮宫位在东方,城墙与护城河则位在西方。美第奇王后于是决定在此设立新皇宫。她从佛罗伦斯雇用园林设计师来设计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庭园,并有喷水池、迷宫与一座用动植物彩陶来装饰的石窟。
![]()
原先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杜乐丽
杜乐丽花园完成后长500米,宽300米。它被六条小巷子分割成许多长方形的区域,并种植著草皮、花圃与树木。杜乐丽花园是当时巴黎最大也是最美丽的花园。美第奇王后在此举型豪华宴会宴请英格兰女皇伊丽莎白一世所派遣的大使与女儿玛格丽特与亨利四世的结婚典礼。
![]()
路易十四于1662年为庆祝第一个孩子出世,在杜乐丽花园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宴会后的1664年路易十四委任勒诺特重新设计杜乐丽花园的花坛和橘园。巧合的是:勒诺特的祖父皮尔·勒诺特是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园丁,而父亲也曾是杜乐丽花园的园丁。勒诺特的设计将杜乐丽由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庭院转变成了一座法国古典主义的花园。
![]()
杜乐丽花园在1667年首次对外开放,成为法国首座对外开放的皇室庭园。花园内规整的排列、轴向道路及风景让人们深深地感受这个匀称和谐的环境。该花园被勒诺特设计为古典主义巴黎风格,花园序列与布局基于几何形式分布,在景观中将完美的尺寸大小与比例精准地运用于数学上。
![]()
花园采用对称布局,图案化的绿地如同织花地毯铺在地上,庄严而又不失活泼,绿地和喷泉周围散落着美丽的雕像和雅致的小径。
![]()
杜乐丽花园也是巴黎雕塑作品最集中之地,公园内收藏了百余件世界著名雕塑家如罗丹、马约尔以及当今全球顶尖雕塑家的近百件雕塑作品。雕塑作品放在人们休闲的地方,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在历史建筑的辉映中,石头人仿佛有了生命。
![]()
杜乐丽花园 | 莫奈 | 1876
· 索园(国玺公园) ·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轴线设计语言不仅是园林重要的控制性骨架,其本身也是丰富多变的。因不同的地形和场地形状、自然条件的差异,轴线的类型也有所不同。在同一个花园中,也会有横轴与纵轴的交叠,长轴与短轴的结合,甚至有正交的轴线和斜交的轴线。
![]()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作——索园(国玺公园),就是一个与上面几个花园的轴线景观有所不同的典型例子。
![]()
索园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和海军国务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的府邸。为避免重蹈福凯的覆辙,柯尔贝尔在索园的建造过程中处处小心谨慎。宫殿矮小,花园面积不大,并建了一些讨好国王和寓意自己的忠心的建筑和雕塑。
![]()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
1673年左右,勒诺特开始为索园做设计。他建立了两条轴线,相互正交于建筑的前面。东西轴是从东面通向宫殿的一条壮观的林荫路。南北轴将原来陡峭的山坡改成了顺坡而下的水台阶,并将坡底的池塘改成了八角形的水池。
![]()
柯尔贝尔去世后,他的儿子塞涅勒伯爵将园林扩大了四倍,新建了橘园,开挖了大运河,形成了一条新的南北轴,后来又挖了一条小运河将大运河与八角形水池联系了起来。新花园的设计者是勒克莱克,勒诺特可能也提出了建议。
![]()
索园的整体布局结构在勒诺特的作品中是唯一的,由于地块近似方形,不利于形成古典主义园林特有的纵深的空间感,勒诺特选择了数条轴线纵横相交的布局手法。花园主要的轴线沿东西向延伸,而两条附属的轴线则是南北向的。
![]()
索园的各条轴线之间有明显的高差变化,空间变化更加丰富多样。缓缓上升的林荫大道从城市之中一直伸向主体建筑前,形成了东西向的轴线景观。在轴线的两侧种植着高大的锥形紫杉树,强化轴线的序列感,远处是宽阔、平坦的规整形草地。
![]()
南北向的轴线从最北侧的狄安娜林荫道开始,经过建筑的东立面,延伸至水台阶,到达八边形泉池,远处是平整的绿毯。大运河是另外一条南北向轴线,沿着小运河方向又形成了第四条轴线,一直通向大运河对岸的草地,并以远处的景观建筑作为视觉焦点。
![]()
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轴线无论以哪种形式被设计,都表现出强烈的集中性,不仅将最精彩的景观要素组织在一起,也通过集中的特性而形成清晰易辨、主次分明的空间骨架。
![]()
· 法国古典主义景观园林 ·
![]()
法国古典主义景观园林,又被称为勒诺特式造园。它的特征是:
![]()
1.中轴线,平行或垂直于建筑物。
2.与意大利式的台地不同,它强调平面的铺展感,式样繁复的模纹花带布满整个花园。
3.宽阔的园路构成贯通的透视线,或设水渠展现庄重典雅的风格。
4.浓密的树丛林成为花园的背景。
![]()
花园的总体布局是为了体现至高无上的君权,以府邸的轴线为构图中心,沿府邸--花园--林园逐步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而林园作为花园的延续和背景,限定了轴线空间,同时又反衬出中轴空间的开阔。
![]()
枫丹白露的花园也是勒诺特的杰作
勒诺特通常用两条主路划分出丛林园的界限,而多条辅路与主路交叉;栅栏和绿篱形成的多道宏伟的绿墙突出了林荫大道;斜向的或曲折的小径通向各个丛林园,这样就可以为参观者呈献惊喜;新颖的装饰物和喷泉与严格对称的大片树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
勒诺特同样利用各种各样的水资源,他喜欢从阴暗的空间(丛林园)穿向更明亮的地区(花坛),创造了神奇的明暗对比效果。
![]()
![]()
花坛和主路两旁散布着雕塑和经过修剪的紫杉,紫杉拥有最让人惊奇的形状,它们让勒诺特的花园成为了林木修剪艺术的圣殿。
![]()
![]()
清新明快的浪漫
雄伟壮丽的优雅
![]()
安德烈·勒诺特(André Le N tre),法国最著名的古典主义景观园林设计大师,出生于1613年3月12日,于是我激动地以为植树节是对他的纪念。
然而我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原来3月12日只是中国的植树节。在国父孙中山先生倡议下,民国4年(1915年)由时任农商部总长的周自齐呈准大总统确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民国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时任国民党总理的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之后国民党不再设总理职衔)植树式”。
虽然中国的植树节和这位安德烈·勒诺特先生的生日只是一个美丽的巧合,但我还是建议法国政府可以考虑把3月31日的法国植树节改期到3月12日,以纪念这位法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园林大师(同时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忌日,此处请来点掌声)。
· 维贡府邸花园·
勒诺特的第一项大型项目“维贡府邸花园”是1658年到1661年修建的维贡府邸的组成部分。维贡府邸是一座位于距离巴黎东南55公里处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的主人是路易十四的经济、财政和工业大臣尼古拉斯·富凯,但是落成庆典仅仅过去三个星期,富凯就因为挪用公款被捕。
尼古拉斯·富凯
至于维贡府邸花园是不是用赃款建造的,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但是维贡府邸作为17世纪欧洲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它融汇了三位伟大的艺术家的杰作:负责建筑设计的路易·勒沃,负责景观园林的安德烈·勒诺特,负责绘画装饰的查尔斯·勒布伦。
建筑设计 | 路易·勒沃
景观园林设计 | 安德烈·勒诺特
绘画、装饰设计 | 查尔斯·勒布伦
维贡府邸花园作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第一个成熟的代表作,展开在几层台地上,每层的构图各不相同。
花园的最大特点在于把中轴线装点成为全园最华丽、最丰富、最有艺术表现力的部分。
维贡府邸花园中轴线全长约1公里,宽约200米,在各层台地上有不同的题材,布置着水池、植坛、雕像和喷泉等,并应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重要的有两段:靠近府邸的台地上的一段两侧是顺向长条绣花式花坛,图案丰满生动,色彩艳丽;次一个台地上的一段,两侧草地边上密排着喷泉,水柱垂直向上,称为“水晶栏栅”。
再往前走,最低处是由一条水渠形成的横轴。水渠的此岸有一排小落水,从石雕的假面和贝壳中涌出,泻入渠中,彼岸有7个深龛,龛中设雕像。
这一段水面叫“水剧场”。过了水剧场,登上大台阶,前面高地顶上耸立着大力神海格里斯像。它后面围着半圆形的树墙,有3条路向后放射出去,是中轴线的终点。中轴线两侧有草地、水池等。
再外侧是林园,维贡府邸花园的布局清晰,富有变化。
· 凡尔赛花园 ·
凡尔赛宫原本是为酷爱狩猎的路易十三国王修建的一座狩猎行宫,因为维贡府邸花园的成就,路易十四委任勒诺特设计建造一座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庭院时,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这座行宫。凡尔赛宫在1661年前后开始修建,到1665年初步完成了庭院的主体轮廓,以后陆续建成了镜池、巴克司喷泉、柱廊、橘园等部分,到1688年庭院基本完成,在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凡尔赛宫经历了四代王朝的不断增建,而逐渐演变成为今天所见的规模。
凡尔赛规模宏大,总占地111万平方米,分为凡尔赛宫殿和凡尔赛花园两部分,其中宫殿占地11万平方米,花园面积100万平方米,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庞大的宫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突出纵向中轴线。在长达3000米的中轴线两侧,有节奏地分布着几百座大小雕像、喷泉、草坪、花坛以及柱廊等。
尽管它的设计完全符合严格的几何学原则,但这里的每一处景色并没有单调枯燥的味道,那些众多的花圃、林木、塑像,还有那些将水柱喷射向花园每一个角落的喷泉,都渲染出一个变化多彩的世界。
凡尔赛花园以水景作为整个庭院的灵魂,通过各种形式的喷泉、引水道、叠水、游泳池,将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由狭窄到开敞,由人工水景导向远处的自然水景,再配以极具雕塑感、层次感的植物景观及富有法国浓郁文化特色的雕塑、小品,使整个庭院充满了古典、浪漫、优雅的气质。
庭院中的植物种类相当丰富,除了当地本土温带植物以外,还有意大利及葡萄牙的橙树、柠檬树、欧洲夹竹桃和棕树,远远望去一片热带风光。树木花草栽种得匀称别致、气魄宏大,水池边是修剪得很规整的几何花坛,剪饰成圆锥形的小树散落在四周。
凡尔赛在法语中是坡地的意思,现状原本是一片生态湿地。勒诺特在进行总体设计时,为追求恢弘气派的风格,他径直用直尺与圆规勾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而不是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着手考虑,这就导致建设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前期的场地平整。
为了解决庭院中水体景观的用水问题,凡尔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尝试了多种引水工程,经过多年的失败与巨额的财政投入,最后成功地把凡尔赛和朗布依埃之间的高原水源汇拢起来,通过沟渠送往了凡尔赛的花园之中。
凡尔赛花园的形状基本上是长方形,以宫殿为基准构造强烈的主轴线,从宫殿起到大人工湖延伸了1千多米,而人工湖继续向前延伸,消失在地平线上,形成一个无际的深景。
主要的道路有着严格对称的布局,在中心轴线两侧围有间断的行列式树丛,将两侧的园林、景物隐蔽起来,引导人的视线向中心轴线的深景方向发展。
不过勒诺特的画家的素养,使他不放弃在单调的轴线几何组织中进行丰富设计的尝试,主要的喷泉和雕像沿着纵深轴线不时地有所变化,而轴线大道的小园子也是个个妙趣横生。
· 杜乐丽花园·
瓦卢瓦王朝国王亨利二世在1559年7月驾崩后,他的妻子凯瑟琳·德·美第奇王后决定与儿子弗朗索瓦二世将住所从巴士底附近迁移到卢浮宫。她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新的皇宫,并根据家乡佛罗伦斯的风景来设立一座庭园。当时塞纳河北边沿岸有一些空地,而且北方是圣奥诺雷路,卢浮宫位在东方,城墙与护城河则位在西方。美第奇王后于是决定在此设立新皇宫。她从佛罗伦斯雇用园林设计师来设计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庭园,并有喷水池、迷宫与一座用动植物彩陶来装饰的石窟。
原先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杜乐丽
杜乐丽花园完成后长500米,宽300米。它被六条小巷子分割成许多长方形的区域,并种植著草皮、花圃与树木。杜乐丽花园是当时巴黎最大也是最美丽的花园。美第奇王后在此举型豪华宴会宴请英格兰女皇伊丽莎白一世所派遣的大使与女儿玛格丽特与亨利四世的结婚典礼。
路易十四于1662年为庆祝第一个孩子出世,在杜乐丽花园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宴会后的1664年路易十四委任勒诺特重新设计杜乐丽花园的花坛和橘园。巧合的是:勒诺特的祖父皮尔·勒诺特是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园丁,而父亲也曾是杜乐丽花园的园丁。勒诺特的设计将杜乐丽由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庭院转变成了一座法国古典主义的花园。
杜乐丽花园在1667年首次对外开放,成为法国首座对外开放的皇室庭园。花园内规整的排列、轴向道路及风景让人们深深地感受这个匀称和谐的环境。该花园被勒诺特设计为古典主义巴黎风格,花园序列与布局基于几何形式分布,在景观中将完美的尺寸大小与比例精准地运用于数学上。
花园采用对称布局,图案化的绿地如同织花地毯铺在地上,庄严而又不失活泼,绿地和喷泉周围散落着美丽的雕像和雅致的小径。
杜乐丽花园也是巴黎雕塑作品最集中之地,公园内收藏了百余件世界著名雕塑家如罗丹、马约尔以及当今全球顶尖雕塑家的近百件雕塑作品。雕塑作品放在人们休闲的地方,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在历史建筑的辉映中,石头人仿佛有了生命。
杜乐丽花园 | 莫奈 | 1876
· 索园(国玺公园) ·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轴线设计语言不仅是园林重要的控制性骨架,其本身也是丰富多变的。因不同的地形和场地形状、自然条件的差异,轴线的类型也有所不同。在同一个花园中,也会有横轴与纵轴的交叠,长轴与短轴的结合,甚至有正交的轴线和斜交的轴线。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作——索园(国玺公园),就是一个与上面几个花园的轴线景观有所不同的典型例子。
索园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和海军国务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的府邸。为避免重蹈福凯的覆辙,柯尔贝尔在索园的建造过程中处处小心谨慎。宫殿矮小,花园面积不大,并建了一些讨好国王和寓意自己的忠心的建筑和雕塑。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
1673年左右,勒诺特开始为索园做设计。他建立了两条轴线,相互正交于建筑的前面。东西轴是从东面通向宫殿的一条壮观的林荫路。南北轴将原来陡峭的山坡改成了顺坡而下的水台阶,并将坡底的池塘改成了八角形的水池。
柯尔贝尔去世后,他的儿子塞涅勒伯爵将园林扩大了四倍,新建了橘园,开挖了大运河,形成了一条新的南北轴,后来又挖了一条小运河将大运河与八角形水池联系了起来。新花园的设计者是勒克莱克,勒诺特可能也提出了建议。
索园的整体布局结构在勒诺特的作品中是唯一的,由于地块近似方形,不利于形成古典主义园林特有的纵深的空间感,勒诺特选择了数条轴线纵横相交的布局手法。花园主要的轴线沿东西向延伸,而两条附属的轴线则是南北向的。
索园的各条轴线之间有明显的高差变化,空间变化更加丰富多样。缓缓上升的林荫大道从城市之中一直伸向主体建筑前,形成了东西向的轴线景观。在轴线的两侧种植着高大的锥形紫杉树,强化轴线的序列感,远处是宽阔、平坦的规整形草地。
南北向的轴线从最北侧的狄安娜林荫道开始,经过建筑的东立面,延伸至水台阶,到达八边形泉池,远处是平整的绿毯。大运河是另外一条南北向轴线,沿着小运河方向又形成了第四条轴线,一直通向大运河对岸的草地,并以远处的景观建筑作为视觉焦点。
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轴线无论以哪种形式被设计,都表现出强烈的集中性,不仅将最精彩的景观要素组织在一起,也通过集中的特性而形成清晰易辨、主次分明的空间骨架。
· 法国古典主义景观园林 ·
法国古典主义景观园林,又被称为勒诺特式造园。它的特征是:
1.中轴线,平行或垂直于建筑物。
2.与意大利式的台地不同,它强调平面的铺展感,式样繁复的模纹花带布满整个花园。
3.宽阔的园路构成贯通的透视线,或设水渠展现庄重典雅的风格。
4.浓密的树丛林成为花园的背景。
花园的总体布局是为了体现至高无上的君权,以府邸的轴线为构图中心,沿府邸--花园--林园逐步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而林园作为花园的延续和背景,限定了轴线空间,同时又反衬出中轴空间的开阔。
枫丹白露的花园也是勒诺特的杰作
勒诺特通常用两条主路划分出丛林园的界限,而多条辅路与主路交叉;栅栏和绿篱形成的多道宏伟的绿墙突出了林荫大道;斜向的或曲折的小径通向各个丛林园,这样就可以为参观者呈献惊喜;新颖的装饰物和喷泉与严格对称的大片树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勒诺特同样利用各种各样的水资源,他喜欢从阴暗的空间(丛林园)穿向更明亮的地区(花坛),创造了神奇的明暗对比效果。
花坛和主路两旁散布着雕塑和经过修剪的紫杉,紫杉拥有最让人惊奇的形状,它们让勒诺特的花园成为了林木修剪艺术的圣殿。
清新明快的浪漫
雄伟壮丽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