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3日,农业农村部经商国家林草局,对俞学文等8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整治土地非粮化的建议进行了答复。农业农村部表示,近年来,国家多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防止耕地“非粮化”。
推广高效种养模式,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

关于强化设施农业建设,积极解决农业设施用地难问题,答复指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不断强化指导,加强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
一是严格管控耕地造林。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提出,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违规占用耕地及永久农田造林的,不予核实造林面积,不享受财政资金补助政策。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严格保护耕地切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统筹安排造林任务,依法依规利用各类荒山荒地荒滩、废弃地、边角地等开展绿化造林,科学规范发展农田防护林、经济林、苗木生产等绿化活动,坚决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造林等行为。
二是完善设施农业用地政策。2019年,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将设施农业用地纳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范围,允许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落实占补平衡,有效解决设施用地需求。
三是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021年,农业农村部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各地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239个县(市、区)、18731个乡镇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超过5.55亿亩。其中,流转用于种粮的达到2.95亿亩。
四是推行高效种养模式。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稻田养鱼(虾、蟹)”“稻鸭共生”等高效种植模式,目前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3800万亩,亩均效益近万元。同时,引导各地有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粮菜轮作等模式,实现了稳粮和增收双赢。
五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在东北四省区实施黑土地保护技术示范3150万亩次,建立了100个万亩以上综合示范区,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模式,东北四省区耕地质量5年提升了0.29个等级。开展污染耕地治理试点,在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问题突出的地区,建设了150个示范区。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广高效种养模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防止耕地“非粮化”。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关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功能区种粮属性,答复指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引导目标作物种植,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指导各地完成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3.4亿亩、小麦生产功能区3.2亿亩(含水稻和小麦复种区6000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4.5亿亩(含小麦和玉米复种区1.5亿亩),并基本完成上图入库。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各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农业资金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央财政启动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支持以农机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全程式、菜单式社会化服务,有效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目前,全国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90万个左右,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5亿亩次。
三是提升粮食加工水平。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在全国创建了农业产业强镇110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示范引导各地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以粮食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7个、产业强镇超过230个,有力引领了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四是完善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护,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
记者:寇拴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