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党湾镇梅东村的一方水田里,一台自动插秧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随着插秧机不停地往前移动,身后留下了一排排整齐的晚稻秧苗,嫩绿的秧苗随风摇摆,散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据了解,这是党湾镇梅东村通过“非粮化”整治,将土地上的苗木清退后整理出来的一方农田。根据与农户签订的协议,这方100多亩的土地统一流转给村里,再由村里统一发包给规模种粮户,农户每年能得到一笔租金收入。
如今,一场“耕地保卫战”正在党湾悄悄打响。截至6月30日,全镇已清退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苗木面积2584.871亩、功能区外苗木377.25亩,土地流转签约农户达7360户、耕地11908.24亩。
清退苗木,荒地种上水稻
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支撑,更是群众安身立命的压舱石。党湾作为全区农业大镇,目前有粮食生产功能区24个,认定面积2.29万亩,粮食生产任务重大。
清退苗木是“非粮化”整治工作的核心。为确保顺利推进,镇内成立镇村两级工作班子,列出任务清单,落实到人,实行挂图作战。
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镇内各村依照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原则对苗木地块开展清退任务,积极探索有效流转方式,确保苗木移除后粮田粮用,粮食生产功能区回归种粮属性。“村里的宣传广播每天都会放清退苗木的通知,我家的几亩地原本就是种了些自己吃的瓜果蔬菜,一年有好几个月是空着的,不如积极响应镇内号召,把土地拿来种更有用的粮食。”家住庆丰村的李奶奶表示。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出现新种和移栽苗木现象,镇内更是建立镇村联动机制,由镇政府成立应急管控小组,村三委人员和城建中队队员进行日常巡查,在做好苗木清退工作的同时,利用早晚时间,镇内通过小组集中、挨家挨户上门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协议签约。
随着“非粮化”整治的推进,党湾镇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非粮化”整治推行之前,镇里田地机耕道、河岸两侧等区域垃圾成片堆积,河道内垃圾时有漂浮。“现在垃圾明显减少了,身上的担子减轻了许多。”看着如今清澈整洁的河道,河道保洁员老章非常欣慰。
党员带头,全力守好“米袋子”
两个月前,镇内大片粮食功能区还是另一番光景:有种蔬菜的、有荒废的,也有种小型苗木的,现在一眼望去都是绿油油的稻田。
“白天跑田头,晚上跑户头”,这是近期红界村全体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党建引领,以点到面。红界村率先提出以基础较好的组为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向全村推开。
农户中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们头戴草帽,肩扛锄头,对村上碎片式零星田块、荒地以及机械难进的田块进行人工耕种。抽水、除草、耕田、撒种一样不落,为村民排忧解难。“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我们的整治要高效,更要有人情味儿,对于个别部分不清楚整治原因的农户,我们都一一向其解释清楚。”青年党员小郑表示。
自“非粮化”整治开展以来,党湾镇结合自身实际,分类施策,采取清理腾退、优化调整、包片流转等措施,全力以赴推进“非粮化”整治和土地流转工作。同时,镇内根据种植水稻的要求推进沟、渠等基础设施改造,并采取机械化播种育秧,为实现粮食高产奠定基础。
就下一步如何落实长效管控,党湾镇表示,接下去,全镇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采用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坚决遏制苗木种植现象的反弹,确保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